长安、荔枝,让我们很容易想起一首唐诗:“长安回望绣成堆,山顶千门次第开。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”
唐玄宗让人从几千里外快马加鞭运送鲜荔枝来取悦杨贵妃,这个故事,我们都听说过。
(相关资料图)
但是仔细一想,你会发现我们听到的那个版本当中,少了太多细节。那些荔枝是如何运到长安的?你要知道,荔枝这个东西挺娇气的,古人说它被摘下来之后,“一日而色变,二日而香变,三日而味变” ,要真是三天时间就吃不得了,那这些荔枝是从哪里运来的呢?
再有,历史书上讲这个故事,往往都是批评唐玄宗劳民伤财。既然是劳民伤财,那么这肯定是个大工程,这个大工程又是如何实施的呢?
一个我们以为很熟悉的故事,其实背后有很多细节对我们来说是空白的。
唐明皇怎么运荔枝?
大唐天宝十四年,公元755年,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被后世称为“唐玄宗”“唐明皇”的李隆基。
从荔枝的产地岭南,到首都长安,不下五千里路,那个年头既没有空运,也没有冰柜,新鲜荔枝从树上摘下来,一日色变,两日香变,三日味变,就算是传说中日行千里的宝马良驹,也来不及把鲜荔枝送到长安城。
新鲜荔枝太容易变质,不可能运到长安。但是细致想来,这中间有很多变量:什么品种的荔枝更耐储存?哪一种马更适合运输?最重要的,从岭南从长安可以走四条路线,有旱路有水路,哪一种路线能够最快到达长安?
四路人马携带的荔枝,都在第四天晚或第五天一早味变,可见这是荔枝保鲜的极限了。最远的一路,用四天的时间,跑了足足一千七百里。而这段时间,最出色的队伍也只完成了不到一半的路程,差距之大,令人绝望。
有句话叫“荔枝不离枝”,摘荔枝不是摘果子,而是直接把枝条切下来,这样可以延长荔枝存储的时间。
实际的方法更加激进,不切枝条,而是直接切树干,荔枝树支干切下去,截下约莫三尺长的分杈。尾端斜切,露出一半茎脉,直接扎入瓮中水土。
这种方法,基本上相当于直接运荔枝树,让半生不熟的荔枝在路上成熟,这就能延长一段保鲜时间。不仅如此,还将荔枝果提前用盐水洗过一遍,这样还能延长一段保鲜时间。同时,北边的城市都有冰窖,把北方存储的冰块向南运,迎着运输荔枝的队伍走,这样在运输的后半程,就能把荔枝冰镇,这样又能抢出一点时间。
所有这些方法都用上,一共可以让荔枝保存十一天。十一天把荔枝运往长安,时间还是有些勉强。但是,如果能在沿途增加人力和马匹,加快运输的速度,那这十一天还是非常有希望的。
后边的故事我们在历史书上都看到过,安禄山起兵叛变,连长安都已经沦陷,皇帝带着杨贵妃、杨国忠逃离了长安。
逃出长安不过百里,士兵哗变,杨国忠和杨贵妃都死在了马嵬坡。自此之后,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被反复写进诗中,有的诗句是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有的诗句则是“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死处”。
杨贵妃吃的荔枝产自哪里?
其实,有一篇历史学家的文章,叫《再谈荔枝道:杨贵妃所吃荔枝来自何方》 ,作者是陕西师范大学的隋唐历史专家于赓哲教授。
那接下来,就围绕着于赓哲老师这篇《再谈荔枝道:杨贵妃所吃荔枝来自何方》,再配合其他历史研究,合在一起来聊聊,“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”,在荔枝到底是从哪里来的?
我们要看唐朝人留下来的文字,这个问题好像没有别的答案,荔枝就是从岭南来的。杜甫就写过诗“忆昔南海使,奔腾进荔支”,还有“炎方每续朱樱献,皆是岭南贡荔枝”。
可是随着后人对于历史的研究越深入,这个问题却变得更加复杂。毕竟,跋涉数千里运送荔枝,这在当时一定是个大工程,可是诗人们在诗中没有描写更多的细节。
这样看来,他们的诗句到底是自己亲眼所见,还是道听途说,甚至是艺术幻想,我们就不得而知了。史书上的描写也比较模糊。《新唐书·杨贵妃传》里边只提到这么一句:“妃嗜荔支,必欲生致之,乃置骑传送,走数千里,味未变已至京师。”
送荔枝这事儿是有的,但是荔枝的产地是哪里,没有说。所以,不能根据这些诗句就断定上贡的荔枝来自岭南,历史学家们决定亲自下场做一番更细致的研究。
这一研究不得了,还真有很多发现。首先,唐玄宗让人跋涉数千里上贡荔枝,这事儿既不空前也不绝后。往前看,早在汉代,汉武帝就曾经让人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。而且,那段故事读来更加惊心动魄。
在汉朝早期,南方有个国家叫“南越国”,领土包括今天广东、广西的大部分地区,甚至还包括越南北部。到了汉武帝时,他派兵灭了南越国,让岭南地区成为汉朝的领土。
得胜的汉武帝在长安兴建了一座“扶荔宫”。从南越国那里移植了上百棵荔枝树,要栽种在长安。但是,长安的水土不适合荔枝生长,移植的荔枝树无一生还。汉武帝不死心,继续移植,偶尔有一棵能成功种下,但是最终也没有果实。后来,汉武帝就依靠人力,从南越直接运输荔枝。
汉朝运输荔枝是个非常耗费人力甚至残酷的工程。史书记载“旧南海献龙眼、荔支,十里一置,五里一候”,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后边八个字“奔腾险阻,死者继路”。 唐朝人喜欢拿唐玄宗和汉武帝作对比,确实,在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上,唐玄宗是向着汉武帝看齐的。
汉武帝之后,东汉和晋朝也有从岭南上贡荔枝的记载。
这是从唐代往前看。往后看的话,宋代、明代、清代,都有往首都运荔枝的记录。而且,宋、明、清留下了大量细致的史料,里边既记载了地理路线,也记载了荔枝保鲜的技术细节,能够让我们大致还原出荔枝的运输过程。
历史学者就从这些记载中发现,岭南并不是荔枝唯一的产地。经过他们的考证,上贡荔枝的来源又多了两种说法,一个是来自今天的福建,一个是来自今天的四川。
来自福建的说法,是因为宋代有从福建运荔枝的成功案例。北宋的宋徽宗时代,也就是《水浒传》里那段故事发生的年代,太师蔡京就从福建选择小棵的荔枝树,种在瓦缸里,然后装上船,走海路运往北方,成功移植到当时的首都汴京,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。
宋朝人记载了这段故事,还写了首诗,其中有一句叫“何必红尘飞一骑,芬芬数本座中看。”明显是指着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的诗句在嘲笑,你们唐朝人就为了运几颗荔枝果子,一路上指不定累死多少匹马,我们走海路,整棵荔枝树移植过来,放在家里想怎么看就怎么看,那种自得的感觉溢于言表。
清代的乾隆皇帝爱写诗,他写过一首关于荔枝的诗,其中有一行注释:“闽中岁进荔枝多连树木,鲜摘色味绝佳。”乾隆那首荔枝诗的第一句是“岁贡非劳驿骑驰”。这些放在一起看,说明乾隆皇帝吃的荔枝,也是产自福建,而且大概率也是走的海路。
杨贵妃吃的是四川荔枝?
除了产自岭南、产自福建这两种说法,还有一种说法,就是荔枝产自四川。支持这一派说法的,最著名的人物,恰恰是写过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苏轼苏东坡。
苏东坡当时被贬到广东惠州,广东盛产荔枝,苏东坡就写了好几首关于荔枝的诗。除了像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这样轻松愉快的诗,他还写了一首《荔枝叹》,批判汉代、唐代上贡荔枝劳民伤财。
这首《荔枝叹》其中有两句“永元荔枝来交州,天宝岁贡取之涪。”永元是东汉的年号,天宝是唐玄宗用过的年号,苏东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年东汉进贡荔枝是来自交州,也就是岭南,而唐玄宗时进贡的荔枝则是来自涪州,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涪陵。怕别人看不明白,苏东坡在这句诗后边还加了一句注释“唐天宝中,盖取涪州荔支,自子午谷路进入。”
其实,不只是苏东坡,从宋代开始很多人都认为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四川运过去的。从四川出发,要走一千八百里,比起岭南到长安的五千四百里,路程只有三分之一。虽然说“蜀道难”,但是岭南也是山地,路同样不好走。所以从四川出发,时间上有巨大的优势。
历史学家还从史料中翻出一些细节作为佐证,比如唐朝确实有朝廷让四川进贡荔枝的诏书,只是今天已经不知道要进贡的是荔枝煎还是鲜荔枝,但是这至少说明,在唐代,四川是产荔枝的。
到底荔枝来自哪里,至今历史学家们还没有达成共识。其实在宋代,人们的看法就已经分裂,司马光编写《资治通鉴》时选择了产自岭南,身在岭南吃荔枝的苏轼选择的却是产自四川,真正给皇帝运荔枝的蔡京,则选择了福建。
杨贵妃就是四川人,小时候生长在四川。其实我们还能想象出另一种可能,杨贵妃还是一个小女孩时,在四川吃过荔枝。多年后,唐玄宗为了让杨贵妃高兴,下令让四川进贡荔枝,好让杨贵妃再一次吃到故乡的水果,也是一个动机。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方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0 联系邮箱: 55 16 53 8@qq.com